近日,由中国电子商务协会、中国互联网金融研究院共同主办的首届大数据金融论坛在京召开。本届论坛邀请了人民银行、中国社科院、工信部、德勤、红岭创投等百余位来自政府部门、互联网金融企业、投资征信机构等相关业界的专家、精英及学者,就我国大数据发展现状、未来发展方向以及政策影响等方面展开深入的研讨。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助理杨涛出席了本届论坛,并以“大数据时代的金融变革”为主题发表了演讲,他表示,新经济时代下,把焦点放在互联网金融等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概念上,其实意义不大,应当更加聚焦“新技术”对于金融要素、金融功能所带来的“变与不变”。
以下为演讲内容:
随着网络社会不断变得复杂,传统产业链、消费链等一系列经济进行了重构,成为了一个所谓新经济时代。去年我国还时常能提到“互联网+”那么今年则是以新经济时代为代表了。新经济时代逐渐体现为创客时代,大规模、集中性的产业集聚模式和企业扩张模式,不再成为必然的趋势,同时大量涌现“小而美”的产业与企业形态,这些都使得分散化、及时性、智能化、合作共赢的新型金融服务变得更加必要。
把焦点放到包括互联网金融在内的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概念上面,其意义并不大。当我们谈到这些仿佛带有“魔力”的新范畴时,无论基于感性还是理性的认识,都应当更聚焦于每个时代的“新技术”对于金融要素(金融机构、金融产品、金融市场、金融制度、金融文化)、金融功能(货币、资金融通与资源配置、支付清算、风险管理、信息提供、激励约束等)带来的“变与不变”。
那么,电子货币与数字货币的挑战又有那些呢?首先数字货币并不是随着新技术的出现而出现的。英国经济学家哈恩在1965年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没有内在价值的纸币与商品和劳务相交换的过程中会有正的价值?另外还有很多一系列问题,后来导致了新货币经济学的出现,为货币经济学寻找到微观基础,随着电子货币的出现,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和多元化。其一在于电子化的出现对货币边界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货币的内涵、货币的数量、货币的可控性可测性相关性等)。第二在于支付清算基础设施上,具体来说在于中心化和去中心上集中的矛盾和挑战,在于大数据能否承载金融的各项需求。进一步来说,大数据对于小额支付上,带来支付清算中零售支付特别是小额支付,则带来了更多挑战。
另外一点在于互联网与大数据对于信用基础设施的影响。这需要以基础性金融信用产品为核心,以准金融信用产品和非金融信用产品为辅。目前国内还未形成成熟而规模化的市场征信机构,除了数据采集和管理方面较国外落后,信用产品和服务模式也与国外有较大差距。因此在做好信用评估同时,需更加重视信用报告、信用监测等基础服务,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其次是遵守各类法律规定前提下,通过挖掘分析技术,加强对征信产品的创新,提供各类征信增值类的产品,如信用监测关联关系、防欺诈、重要信息提示、行业趋势报告、身份验证等产品,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再一个是大数据与新技术引领消费金融创新。互联网消费金融是指资金供给方通过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的技术手段,将资金提供给消费者购买、使用商品或服务。互联网消费金融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进步,相比较传统的消费金融服务模式,一般具有覆盖用户面更广、提供服务更方便快捷等特点。
第四是新技术引领大资管变革。促使财富管理工具平台化融合成为可能。在互联网技术推动下,财富管理平台将逐渐跳出传统模式,如投行、、资产管理的服务平台,或多层次资金池平台,而成为面向机构、企业、个人等不同客户,提供融资、资本运作与资产管理、增值服务、消费与支付等在内的“金融与消费服务超市型”综合平台。
最后总结几点:
一是理性认识现有的各类互联网金融形态,真正以技术变革来驱动金融创新,充分关注技术进步的线索,从中找到新金融的生命力根源所在。
二是需充分体现出普惠金融的理念变革。
三是重视模式创新的“金海领域”,以共享理念推动金融供给创造需求。
四是如何做到风险的有效控制。
五是打造共享、共赢的金融生态演化体系。
六是要推动新金融的改革和探索,还需要一系列外部制度环境的保障:法律、监管、信用、技术、人才。
以上意见,供大家参考,谢谢!